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评当代100位书法家
1、天津孙伯翔先生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成功者如:康、赵、徐,毁誉参半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碑书大家问...
对影响当代草书创作水平的原因分析
面对草书大展(赛),如何提高当代草书创作水平,是每位草书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草书是五体书法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情和境界的艺术形式,也是书写中的最高艺术(应为之一)。书本来是一种汉字简便实用的快速写法,随着书写的不断演进发展,草书更加凸显出其艺术性、可赏性,从而便有了“一...
对联艺术与书法艺术
对联艺术和书法艺术都是建立在汉民族语言文字特殊性的基础之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因为对联主要是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出来,悬之于廊间柱前、堂上壁间,使人既赏文字,又品书法,所以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正如《红楼梦》中写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难生...
书法作品力感表现:笔法线质
力,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它是物体因重量与运动而生的物理单位。因为力量是生命的象征,其又被引伸为一种能够唤起人们审美愉悦的美感特征。举重、拳击、投掷……我们似乎更能从体育比赛中直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美感。艺术审美中对力的理解无疑也来自生活作品中所谓&ld...
书法家胡秋萍和书友交流问答
著名书法家胡秋萍日前做客中国书法网《对话名家》栏目,和书友在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版刊出对话摘要,以飨读者。 问: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在哪儿?本人练习书法几年,进步不大,非常迷茫,感觉书法...
书法墨韵和章法
笔画语言是形状面积语言(当然还有质感),结构语言是局部空间语言,墨韵是色彩语言,章法是整体空间语言。 书法是黑白空间艺术,书法家饱醮浓墨在宣纸上作书,创造一个或一组或多组由一定的笔画、线条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笔墨韵态的汉字形象,...
沙孟海信札:几点书法学习的意见
刘江同志: 各位想可回校,行万里路,收获一定很多。我因患膀胱癌来北京就首都医院诊治,估计暑假前不能回校,深为抱歉,鉴于此次全国书展于座谈会的倾向,书法篆刻应重视传统,这与我们平日主张是符合的,说明群众意见是正确的。现在我对五位同学(注:朱关田,王冬龄,祝遂之,邱振中,...
金石味和笔墨味在书法创作和赏析中的运用
本文写作的起因是笔者在参加笔者所在地书协每月一次的观摩研讨论会上因为一件隶书作品的不同赏析所发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那件作品没有“金石味”,因而评价较低。我的意见则相反,现述诸文字以求教于方家和读者。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
书画落款盖印章36忌
2011/12/27 14:36:22 点击:13857 评论:0
白蕉书法十讲
白焦(1907-1969),原姓何,名馥,号旭初上海松江人。曾在上海美专任教,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秘书室副主任,善书法,画兰草。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但生性散澹自然,不慕名...
书法展览当代书法创作目的和观念的变异
中国书法在结束了“依附(非纸)时期”进入“纸时期” ①以来,其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是书法艺术创作审美自觉意识的深化和升华。这种内在动力又与书法家的天赋、性情、功力、学养等因素构成互动,共同推动书法艺术创作的前进。而创作幅式的翻新变化是...
书法秘诀: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
草书是书法艺术最高表现形式吗?
行草书这一概念,一直以来被普通使用着。刘熙载就说:'行,固草之属也。’近代以来有人对行草进行了区分。如张宗祥就质疑行草'何得合一炉而冶之’。米芾行书震烁千古,草书却不能大成,也可以证明行、草书的创作规范是不同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
书法创作注意事项
从全国首届草书大展评审现场归来,联系到多次参加评审工作所发现的书法创作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觉得有必要说来与广大书友共酌。匆匆忙忙,未及细想,只罗列出条目,供读者参考。 1、文意不宜。主题性创作时不注意选书切合主题的诗文。例如,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
书法培训授课讲稿:石鼓文
一 石鼓文分析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篆书,故得名。鼓的直径约二尺,文字刻于石鼓中间部分,其文内容为四言韵文,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名“猎碣”。直至唐初,石鼓一直被委弃于陕西陈仓之野(今陕西凤翔一带),故有...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