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名家手迹
>
名人手迹
中国近代梁启超致大隈伯爵书简欣赏
中国近代梁启超致大隈伯爵书简欣赏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在书法艺术...
吴昌硕信札手迹欣赏
吴昌硕信札手迹欣赏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等。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石尊者,七十岁后又署大聋。他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公认的上海书坛、画坛、印坛的领袖,同时又是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朱熹书法手迹欣赏《致会之知郡尺牍》
朱熹书法手迹欣赏《致會之知郡尺牘》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官至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
吴大澂书札手迹欣赏
吴大澂书札手迹欣赏吴大澂(1835~1903),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光绪二十年(1894)罢归。一生喜爱金石,并工诗文书画。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
宋贤遗翰 王岩叟楷书尺牍赏析《大人上问帖》
宋贤遗翰:王岩叟楷书尺牍赏析《大人上问帖》册页,纸本 无年款,纵26厘米,横38.2厘米。《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宁寿宫贮藏。王岩叟(1044—1094),字彦霖,北宋大名清平(今山东临清)人。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时称“三元榜首”。历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定州知...
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曾国藩手札欣赏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以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军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为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卒谥为...
翁同龢信札手迹欣赏
翁同龢(1830-1904),清末维新派。江苏常熟人。字叔平,一字声甫、笙甫,号笙,又号韵斋,自署松禅,晚号瓶生,又署瓶庐、瓶斋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赐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光绪帝师。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著有《翁文恭公日记》、...
近代罗振玉手札墨迹欣赏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他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后迁居浙江上虞原籍。祖父罗鹤翔历知泰兴、高淳、江宁等县事,父亲罗树勋曾任海州州判、清河县丞。罗振玉初名振钰,字叔宝,改振玉后,字有坚白、叔蕴、叔言等,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病逝于辽宁旅顺。由于罗...
谢无量手迹欣赏《致马一浮书札》
谢无量手迹欣赏《致马一浮书札》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川西博物馆馆长。...
马一浮信札手迹欣赏
马一浮(1882-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幼习经史,十六岁应县试名列榜首。一八九九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一九○一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一九○三年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曾预撰《欧洲文学四史》等著作。后...
明代文学家王思任书法墨迹欣赏
明代文学家王思任书法墨迹欣赏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曾三次出任知县,也担任过袁州推官、刑部及工部主事等职。鲁王监国时任礼部尚书。顺治三年,清军南下,两江失守,绍兴城破,鲁王逃海上,思任遂弃家入秦...
明朝浙江文人蓝瑛、王思任、奭龄信札墨迹欣赏
明朝浙江文人蓝瑛、王思任、奭龄信札墨迹欣赏明代杰出画家 蓝瑛(1585-1664),字田叔,号蝶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文学家 王思任(1572-1646),字季重,号谑庵,又号遂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学者 陶奭龄(1571—1640),字君奭,一字公望,号石梁,...
黄檗宗高僧道和书法墨迹欣赏《闲》
明末清初黄檗宗高僧道和书法墨迹欣赏《闲》水墨纸本,1677年书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石屋清珙禅师诗句:尺璧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道和(1634-1707),俗姓方。字喝禅,初号在恬,福建海澄人。依非有出家,后参随木庵性缌。永历九年(1655,即日本明历元年)随师东渡日...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