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王岳川讲演东方书法的当代解读(4)

2012/4/28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yac8.com    阅读:6958


四  文化书法与性灵书法派

第九派,文化书法,由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提倡,为我所坚持。“文化书法”在当下还是一种微弱的力量,这恰恰也体现了一种精神,就是北大的传统中“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表面上看是复归传统,实际这种复归恰恰是带有革命性的更高的提升。因为,文化表达的是中国人那种灵性的内在深层存在意识。我有感于当今的书法成为某些人手中可资炫耀的奇技,书法的市场化使书法成为某些书法人牟利获益的工具,反文化、反传统的颓败之气充斥书法界。书法真义被扭曲,书法之美被践踏,书法形象被破坏,以致影响了我们整个文化传统在国际上的声誉。面对书法界的这些混乱现象,我希望规范书法“市场”,这个“市场”从书法理念的更新,书法环境的造就,书法精神的再塑,全民书法的倡导,书法人的培养,中国书法的走向,一直到书画交易市场的正统化等。“文化书法”的提出有一个发展过程。十五年前,我与金开诚教授主编的、在北大出版的260万言《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提出“书法文化”概念,从强调书法和文化的血肉联系,到对日益严重的书法界的误区的更好的调整与警醒,以及更有利于书法传统与文化的倡扬,强调文化对书法的根本性意义,无疑迈上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我认为,真正的书法是超越于技艺之上的无法之法,而正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文化造就了这“无法之法”。

自北京大学书法所成立以来,“文化书法”就成了北京大学书法所的教育纲领,成为北京大学书法所学员的文化身份。因此,北大书法所非常重视文化传统的教育,讲究回到经典,解读《论语》《老子》《庄子》,诵习《四书》《五经》等。同时,基于书法的严格技艺规范和品评标准,以及易学而难精的特点,品习碑帖,观摩作品,不断演练,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北大书法所又重视研究生们的实行功夫,把学员领入实践领域中,到博物馆等看碑习帖,品味书法,感受传统,体会文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河山的洗礼、博物馆的实践观摩,以及技艺切磋,熏陶了志趣,陶冶了情操,锤炼了笔墨,“字为心画”,知行合一,境界自然胜过一筹,自然能持续以新的艺术面目示人。

文化书法力求将从蔡元培先生之后中断了八十年的北大书法教育传统加以的“接气”的初衷。他希冀在正日益完善的文、理、艺三位一体的格局下,用书法将中国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这恰与梁启超的“各种美术之中,以写字为最高”、冯友兰的“书法评论的标准,不在于用笔、用墨、布局等技术问题,而在于气韵的雅俗。如果气韵雅,虽然技术方面还有些问题,那是可以救药的。如果气韵俗,即使在技术方面没有问题,也不是好书法,而且这些弊病是不可救药的”同气同道。

“文化书法”不仅仅在国内书法界正本清源,而是要把“文化书法”推广到世界上去,使得中国书法世界化成为可能,质疑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打压和隔膜。如何达成共识,共同携手创造东方文化书法,发现中国,发现东方,最具东方特色的书法遂成为我“文化输出”计划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书法”提出了16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第一,“回归经典”,无限回归并接近经典。第二,“走进魏晋”,这是要走进去,要到魏和晋。魏不是魏碑的魏,是曹魏的曹,但是有关系,主要指北方雄强的书风。晋就是南方的、优美的、帖学的东西。所以打通碑和帖,不要二元对立,不要像康有为那样只要碑不要帖,也不要像有些人那样只要帖不要碑,碑和帖都为我所用,以帖为主,以碑为辅。第三,“守正创新”。今天那些守邪创新、守歪创新、守俗创新的人比比皆是,耳朵写字、舌头写字,脚丫子写字、左手写字、反手写字、倒着写字、睡着写字,都是雕虫小技,那都是游戏,叫书法杂耍,根本不能叫做艺术。如果这也叫艺术,那么真正的书法真可谓黄钟毁弃、缸釜雷鸣。书法只有超过前人,才会记住你,而不会因为你杂耍了,你用舌头、耳朵写字了,不会记住你的。第四,“正大气象”。今天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第二大强国,他们应该站起来,有正大气象,向整个世界表明东方的风度。

第十派是性灵派,性灵派是江浙的一些朋友提出的,他们有感于当代书法界太过做势,所以提出要发自林府、自然真率、通情达理、取发要高、个性要强、诗意要柔、意台要活、其意要深。其他派别,诸如破体书法,另外还有(熟苏派)、老干部派、江湖派、杂耍派,纸书、盗书、空心书等等。我这儿就不再多说了。

中国当代书法是不是像战国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我还是认为,最有生命力的是传统经典派和文化书法派、新古典主义。有可能生命力比较短暂的是现代派书法、后现代派书法、书法主义,但是他们不要为自己的日落西山或者自己的死亡而担忧,因为他们曾经为书法搅起了满天的风暴、满天的黄沙。所以当我们今后的人走过他们墓碑的时候,要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