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为什么不选《张猛龙》开手?
答:
不是该帖不好,不是该帖有问题,也不是我个人的好恶。我早些年一直攻打《张猛龙》,就是学习它解决的笔法技巧!并且从中获益多多。
不以他为开手帖主要有一下依据:
1、前面提到过,现在写它的人太多,并且,有不少人死抱这个帖。导致这个风格满街都是,拥堵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这不是路子。
2、此碑漫漶严重,字口清晰度低,学习它有一定障碍,易误解误判。
3、可识之字相对少,对训练对取法不利。
恰恰这三点,正是《李璧》的优势。尤其是字口清晰这一点最重要,全帖只有几字损残,其它都非常清整,临习它基本不会出偏差。再是字数多,全贴千余字,是魏志一系中字数较多的一品。对学习者十分便利。
总之,不选《张猛龙》开手,主要是非艺术因素问题。
(二)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是指魏楷笔法和结字能力均能驾驭之时。检验的方法很简便,就是随便拿来一帖(除个别难度大的例外)来临,在临习十几字之后,便能抓住特征。也就是适应一阶段后就能临得比较形似。
这阶段的选帖也十分关键。我们建议,这阶段最好选自己特别喜欢的范帖来强攻。可以选一两个或两三个,并分其主次。
如果说初级阶段纯粹是训手学法的话,那么这个阶段就是取法获法阶段了。从临帖目的来看,一是训手,二是获法。这一点需要搞清楚,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乱写乱临。临帖必须有目的性,有指向性。
大家知道,古代法帖浩如烟海,无人能遍临诸帖,不可能遍临诸帖。即便魏楷一系也是如此。一个人取法的面一定是有限度的,有的取可能宽些,但也难以面面俱到,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所谓“广取”也是相对的广取,是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的广取。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训手的面可能宽些,取法的面会窄些。训手是局部手法或意境的体悟,取法则不然,它必须以强攻的姿态来实施。获法的部分必须反复训练体悟,不仅仅做到“察精拟似”,还必须牢牢掌握并规矩谙于胸中。达到抬手即出,出则必精的程度。这样才算真正获法。这样的训练取法一定是靠时间、数量和质量的保证,才能完成。否则形成不了真实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清晰的记忆。
我们还体会到,凡是形成清晰稳定真实记忆的东西,才能准确地再现出来,反之,没能形成这种记忆的东西,再现困难,甚至不可能。运动心理学称之为“动力记忆”和“动力定型 ”。鉴此,我们要一方面慎取,另一方面要记忆,要精确地记忆。这样的思路,也就是我们攻帖的方略。
中级阶段,这样攻帖应该是最可行的方法。
比较理想的结果应该是,自己能够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了。可能不会尽善尽美,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写出的东西可以入眼了。这应该是中级阶段最理想的程度。
这里应该提示的是,人各不同,快慢不一,同是临一部帖子,进度往往不尽相同。所以,如何把握时机,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夺了。
中级阶段攻帖有必要集中时间精力来进行,比较忌讳的是“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这种思路是高级阶段的玩法,不太适合中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要坚持“攻垒”的做法比较对路,并且有计划地攻垒。当我们逐一地攻下几垒之后,我们的积累也随之增加。不断地攻帖积累,渐渐步入学习的高级阶段。
我十分主张学习书法“要走体系化的道路”。 走体系化的道路,最大的优利是越走越扎实,越走路子越宽。这一理念非常符合古人的学书说教,就是“蜂采花”,“鸡跖食”。屈指算来已经走了二十多年了,我就是坚决地践行着这一路数,在魏楷体系跬跬以进的,现在还在行进之中。
我还十分主张学习书法要“慢炖”不宜“急炒”。当下是非常浮躁的时期,书法界尤甚。现实往往是,急炒者得利,慢炖者吃亏!其实这是表象,如果从长远考虑,“慢炖”者最有希望,“慢炖”者的前景应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