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欧阳中石草书书论析要

2012/2/8    作者:欧阳中石    来源:yac8.com    阅读:7174

一、论笔法
    旭(张旭)尝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今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蔡希综《法书论》
    评析:草书笔法是所有书体中最为复杂的,张旭这里谈的是执笔的方法,他认为执笔的关短在于“令其圆畅”,就是笔在手上能运用灵活,至于如何执笔,他没有告诉我们。张旭曾说过“忽忽兴来,五指包管”的话。至于如何包法,也不得而知。但总不离圆畅。草书关键在于行笔气息相接、血脉不断,这就要求执笔不能“拘挛”,苏轼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可以与张旭此说互相发明。草书执笔除了手执笔的姿势外,还有一个悬肘的问题。尤其是写比较大的字,应当悬肘,而且肘适当外展,这样才能容易在纸面上做水平方向的弧形运动。
    张旭说笔法还包括“识法”,这可能是指运笔的各种技巧,他说这些需要靠“口传手授”。
    一画之内,变起优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孙过庭《书谱》
    评析:这句话并非专为草书而发,但也适用于草书的用笔。衄,指笔下行,折笔逆锋向上的用笔。挫,指顿笔后略提,使笔锋转动,以离于“顿”处的用笔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之中,笔锋变化起伏;一点之内,锋芒折挫不同。总体要求在一点、一画之中,显出顿挫起伏的变化,增加线条的质感。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例,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长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姜夔《续书谱·用笔》
    评析:姜夔所说的这几种用笔方法,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经典方法,也是对艺术效果的比喻。前面“体悟篇”中有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已经接触到“壁坼”、“屋漏痕”。折钗股,指转折时,笔毫平铺,锋正因而不扭曲,如钗股之虽经扭曲而其体仍困。屋漏痕,即行笔不可一泻直下,而须手腕微微时左时右顿挫行笔,犹如墙壁上雨水自然滴渗而流下的蜿蜒曲折的痕迹。如此则笔画圆活生动,自然有致。锥画沙,这是说用锥画入沙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这样的线条显出中锋用笔的效果。壁坼,清朝朱履贞《书学捷要》以为是对用笔牵丝的要求,即书写时,用笔端正,字有丝牵处,断头起笔其丝正中.如新泥壁坼缝,尖处中间,无布置之巧,天然清峻。姜夔以为,以上这些笔法,不必尽然,也就是不必搞得这么复杂,他把用笔总结为“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也就是正、侧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既有正锋圆笔,又有侧锋方笔,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显出阴阳、晦明的性质。他所说的这种方式,虽然更加简捷,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上述几种笔法,不但含有用笔的要求,还能根据这些名称,发挥书写者的想象,比如说“屋漏痕”,不但能暗示一种笔法,而且还使人想象到屋漏所形成的奇妙效果。

《评书帖》的开头说:“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末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中下,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执笔高,写草书回环的余地大,这是实际。但也不能尽信古人。张芝等草书大家执笔是否高,我们不得而知,而梁氏虽然知道草书靠执笔高就能得到草书奥秘的十分之八,可实际上梁氏的草书成就并不高。今人作草书,多站立悬肘而书,执笔无论高低,都可能圆转的如,应该尊重个人的习惯。
    地师相地,先辨龙之动不动,直者不动而曲者动,盖犹草书之用笔也。然明师之所谓曲直,与俗师之所谓曲直异矣。
    ——刘熙载《艺概》
    评析:地师,看风水的人,俗称“风水先生”。相地,即看风水。龙,看风水的一种术语,旧时风水术因山形地势适选曲折像龙,故谓山势曰龙,亦称“龙脉”。山水气脉所结处为“龙穴”。整个意思是:风水先生看风水,先要辨别“龙脉”动还是不动。地势直的是不动,而地势逶迤曲折是动。刘氏认为这恰似写草书时的用笔。就是说,写草书要像风水先生那样审视“龙脉”的动与不动,追求多变的动势。
二、取法
    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
    ——张怀瓘《六体书论》
    评析:张怀瓘认为,学习草书要向张芝迫寻,可以得到草书的骨力。

    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意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
    ——姜夔《续书谱.草书》
    评析:在这段文字中,姜夔为我们指出了学习草书的路径:先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人的章草,然后学习王羲之的
今草,再进一步加强变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学习章草可以知道草法的渊源,而章草一丝不苟的法度能为学习草书的人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王羲之变化多端的今草,这样一来,既有法度,又有变化。

    学章草书多入粗俗险怪恶道,然草书之所必由也。作草祖章,便无苦气,挑剔最忌苦气,稍用章法,此病自远。
    ——赵宦光《寒山帚谈》
    评析:赵宦光认为学习章草容易粗俗,很难达到风流蕴藉的境界,但是,学习草书必须取法章草,因为章草是草书的源头。章草法度完备,得到这一点便无苦气,所谓“苦气”,指作品中缺少大方端正之气。他的观点与上述姜夔的看法颇相似。
    草书必宗右军,然古拓难得,今之传世者,转辗摹刻,仅存形体,笔画已失。惟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七百余言,一气贯注,笔致具存,实为草书至宝。……前辈云:“草字须逐字写过,若临时记忆,率意为之,则心手不应,生疏杜撰,不复成书。”
    ——朱履贞《书学捷要》
    评析:朱履贞认为学习草书必须以王羲之为宗,但由于王羲之留下的真迹不多见,因此,最好的初学范本是唐朝孙过庭的《书谱》,因为《书谱》是墨迹本,而且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草书风格的。他还借前人的观点,要求将《书谱》逐字写过,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学草书先写智永《千文》、过度《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评析:这段话也是讲学习草书的入门途径。智永、孙过庭的这两种法帖,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作了介绍。因为这两帖草法纯正,故康有为提出学习草书应先临习这两个范本。反复临写千百遍,直至完全掌握其使转顿挫的用笔方法。康氏还说:“形质具矣,然后求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这是说,经过反复临习,尽得其用笔方法和形体结构,再进而追求其笔墨神韵;待运笔使转灵活、笔力完足后,再追求变化,写出自己的面目。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苏轼《论书》
    评析:苏轼认为,书法的法度完备于楷书,不能写好楷书,而能写好行草,就像还未学会好好说话,就能发表长篇大
论一样不可思议。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侍者妄也。
    ——黄庭坚《论书》
    评析:黄庭坚认为,草书的佳境须学习者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学得时间久了,自然就知道了。这恐怕是草书大家黄庭坚的甘苦之言,而且,他还强调像张芝那样下苦功学习草书,池水为之尽黑;像智永那样练习书法所用的毛笔堆成了山。这不仅仅是人们的传说,而说明学习草书,锤炼基本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艰苦的工作。一项技艺,经过干锤百炼,达到技巧的极致,也就能得到艺术创造的自由。《庄子·养生主》中所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今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大小相参,上下左右,起止映带,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时作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工夫细也。此是要诀。
    ——冯班《钝吟书要》
    评析:这也是讲述学习草书的基本要求:要每一个字细心的学习过,并且掌握其中的用笔轻重、转折,有了这样的基础,等到兴趣很高时,自己的笔势自然就产生了。他还说张旭、怀素那样狂放的书家,书写出来的草书作品也是大小相
参、左右映带。所以说,古人即便是醉后写草书,尽管笔势飞动,但细细品味,看不出败笔,因为平日学习时下的功夫非常细致,这就是草书的要诀。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