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书法展览当代书法创作目的和观念的变异(3)

2011/12/23    作者:张爱国    来源:书法欣赏    阅读:3458

  
  四、书法展览并不是书法创作的唯一检验标准。
   尽管,展览尤其是数个国家级书法展览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极其巨大,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促进和繁荣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书法展览仍然不是书法创作的唯一检验标准。理由如下:
  (一)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展览
   虽然,当代许多人的书法创作是为了参加书法展览,但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展览。扬雄说:“书为心画”,王铎讲“所期后日书史上,好书数行也!”。可见,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表现自己独特的“人心营构之象”与精神情趣及人格力量,带给人们真正美的享受与愉悦,达到崇高的艺术境界,创作出代表自我审美层次的完善的艺术作品,传之后世,留芳千古!而书法展览尽管也将此作为其举办宗旨,但因为展览的特性注定了展览将更注重其时效及功利。因而,当我们回顾或审视某一展览时,我们往往只是记起了这一展览中的几件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品而不及其余。使得参加展览的绝大多数作者沦为这几位作者的陪衬而不自知,甚而迷失自我。从这一点上来讲,展览有时甚至会蒙敝和误导某些人的书法创作。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艺无止境”,但可能对它的内含却体会的不够,书法创作的“高峰体验”倒是可以拿来和此四字比照:“高峰体验”的屡次获得将越加衬托出“艺无止境”的真理光辉。由此意义来说,书法展览也同样是无法满足书法创作的这种终极目的的。
  (二)书法展览不是展示和评判书法创作的唯一方式。
   众所周知,除了书法展览之外,去博物馆观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益、交游、雅集、教育和出版物等也是书法展示及评判的常见方式。有时候,读到一本好书、碰到一位良师、交到一位益友、出版一本书法作品集……都可能让自己的书法学习和创作获得长足的进步或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书法展览尽管对某些人来说非常重要,但对某些轻视或不执衷于书法展览的人来说,它却可能是形同虚设。因此,我们不妨这么看:展示和评判书法创作的途径有多种,书法展览并不是展示或评判书法创作的唯一方式。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书法展览和书法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为了展览而展览,为了创作而创作。书法艺术创作更多的强调的是真情贯注、随机而动;强调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在笔下的自然流露;强调的是中国书法那种崇高而优雅的人文精神的体现,这才应是当代书法创作追求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应对书法展览有一个客观而理性的清醒认识。而不是在书法创作中完全被书法展览牵着鼻子走。而且,书法展览只有和请益、交游、雅集、教育、出版等方式构成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威力。
  
  五、应该调节好书法创作和书法展览的关系。
   必须指出,书法展览是我们这一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创作展示及评判方式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艺术创作信息,增进了书法创作的交流,这对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影响极大。书法展览的的确确拥有刺激书法创作、推动书法创作、启发书法创作的功用。许多年轻的书法作者通过展览很快的赢得荣誉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为了展览,许多人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个别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因此,说书法展览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最有力推动源,这是我们乐于认同的。不过,对书法展览的盲目追随和依赖也会成为书法创作前进的阻碍。在这点上,晚明的巨轴行草创作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们创作中那种张扬自我的外在形式和丰富的内在人文精神,在一系列代表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的、近乎完美的统一,至今还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令人回味唏嘘……。我们当代的书法创作尽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复到四百年前的状况。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地去探究晚明书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理,洞悉他们的创作意图,了解他们的巨轴作品仍然是悬挂在居室里供评赏玩味的。从而把握好当代书法创作追求的“度”。即:注重表现但不减功力;讲究形式但不牺牲内含;鼓励创新但不失之丑怪;强调“夺目”但不悖于美感;着意功利但不趋于媚俗……。
   相信,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中国书法创作目的和观念在当代的巨大变异,并处理好书法展览和自身书法创作的关系,我们就能走出当代的路、走出自己的路,从而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并无愧于这一时代的伟大作品!
注释:
  “依附(非纸)时期”与“纸时期”相对,意指中国书法在纸张出现之前依附于甲、金、石、竹、木等材料存在及流传。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