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书法展览当代书法创作目的和观念的变异(2)

2011/12/23    作者:张爱国    来源:书法欣赏    阅读:3458


  二、巨轴行草→当代书法展览:当代书法创作目的和观念的变异。
   前文已及,当代的某些书法创作对于晚明的巨轴行草创作来说,有“盲从”之嫌,它们是当代书法创作中的“孪生”因子。他们的存在将干扰当代书法创作的健康成长。那么,“盲从”根源何在呢?以笔者愚见,这个根源,就是当代书法展览。
   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展览首先出现在邻国日本。日本大正三年(1914)的“大正博览会”上,书法首次参加了展出,以后展览会上的书法展品数量每年倍增,极其兴盛③。随着书法展览频繁亮相,人们对作品仔细咀嚼的耐心也逐渐减少,人们希望看到那种“一目了然”的、“富有视觉效果”的、“充满激清”的作品。这时,日本的书法家们敏感地发现了晚明的巨轴行草书,那种对大尺幅的追求以及情感渲泄与现代展览对作品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日本书家的创作中,对晚明这种风气的开掘,越来越变本加利,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在日本书坛出现了所谓的“明清调书法”并蔚成一股“时尚”的潮流。
   在中国,与日本类似的情况似乎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二十年中才出现,尽管,现代中国的书法展览早在二、三十年代已出现:1929年4月10日至5月10日,中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其中包括书画、金石。但那时的展览还没有获得它在书坛的地位。在于右任、沈尹默、谢无量的时代,书法展览还远没有象今天这样对书法家的创作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展览在书法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从1980年5月在沈阳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到2003年启动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文革”后的中国书法展览已走过了二十三个年头。其中,“全国展”已举办了八届、“兰亭奖”举办了一届、“中青展”举办了八届、全国“篆刻展”举办了四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此起彼伏,参展人数也是成千上万,加上新闻媒体的炒作宣传,它们一方面成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们向世人展示其创作成果的最佳途径,一方面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左右了这些人的书法创作。这是中国书法史上至今为止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是当代书法创作发生重大变异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如何认识和把握书法展览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决定了当代书法创作的走向,也和每一个书法家个体的书法创作息息相关。

 
  三、书法展览是推动当代书法创作的主力因素
   书法展览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了旧有的“文人自娱式”的书法创作观。让书法创作向“艺术表现”迈进。因为展览的某种制约及特性,书法家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展览厅中的一个“亮点”。因此,以往书法创作中对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强大依赖逐步被对作品表现形式的经营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创作观念、心态、情绪、目的的极大改变。当代书法家们将展览当作检验、展示自己书法创作的一种主要方式,展览成了书法家们竞技的“角斗场”。因为展览是有其社会性及时效性的。即:展览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传播工具、展览是这个社会的必须和必然产物、展览是必须持续举办的、展览的时间及作品数量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每一个展览都将被下一个展览所替代等等。所以,当代书法展览尤其是“国展”在造就了一大批“书法家”的同时,也消除了无数人成为“书法家”的可能,其比例一般至少是1:100。因此,展览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有些书法作者因为“屡投屡败”,便不再去传统书学的海洋里搏浪遨游,而是径以展览中的获奖作品甚或评委作品为取法对象,进行“克隆”、模仿或简单的嫁接,而忽略或丢失了那种千锤百炼的艺术创造过程,更惶论中国艺术人文精神的贯注了。在书法创作目的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异的今天,许多人为了“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头衔而创作——为了“展览”而创作!展览的要求和评审标准成了书法创作得失成败、高下优劣的“试金石”。展览的要求和评审标准成了许多人书法创作的终极追求。展览已经无以替代地左右了数以千万的书法创作个体的书法实践。也因此,书法展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操持下,成为推动当代书法创作的主要动力。上述二十三年中的八届“国展”、一届“兰亭奖”、八届“中青展”、四届“全国篆刻展”等即是明证。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