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者:我们谈到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谈到《兰亭序》,他们是了不起的书法家,又是作家,尤其苏东坡更是全才。《兰亭序》是文本内容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我们先不谈当代书法家的文学水平,先谈谈当代作家的书法。
余秋雨:对当代作家,不能在书法水平上强求。原因是,在20世纪前期,钢笔文化已在总体上代替了毛笔文化。这种代替,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革新观念有关。不少“五四”作家的毛笔字写得不错,但他们已不把这一点当作文化坐标。当时中国的文化教育界在大规模引进化学、物理、数学和西方人文科学的时候,毛笔文化的衰微成了一种时代必然。书法,就成了书法家而不是全体文人的行内事。这个转折,使作家和书法失去了必然逻辑。有的作家碰巧能写书法,不错,却不能以此为他们的文学水准加分。在当代,随着电脑写作的普及,这个问题就更明晰了。这不是一件值得书法家抱怨的事。但是,我希望中国作家的大多数,能够欣赏书法,至少有兴趣。想想我们天天摆弄的汉字居然有人写到那种美丽的程度,应该让作家感到兴奋。
张公者:20世纪写白话文的作家因其早年的底子,能写毛笔字,而且大多数很有功力。鲁迅、钱鍾书、胡适等的字具有书卷气。
余秋雨:很抱歉,我觉得钱鍾书先生和胡适之先生在书法上是缺少功力的,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尊敬。20世纪前期的大作家中,字写得最好的还是数郭沫若。鲁迅、茅盾和沈从文也还不错。学者中写得较有特色的是马一浮先生。反倒是政治人物中,有一些人的书法写得比作家好,例如康有为、谭延闿、于右任。
张公者:当代学者能把毛笔字写的有模有样的人太少了。您的字有米字风神,又是学者字。
余秋雨:我小时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山区,离县城还有60里路,家乡除了我妈妈以外没有一个人识字。我上了乡村小学以后没见过钢笔,钢笔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个奢侈品,连铅笔也比较奢侈。小镇上能够买到的是毛笔,极其便宜,几分钱一支。我们在课堂里记笔记、考试,都用毛笔,包括算术课也是这样。因此,我所有的小学同学,操作毛笔都会比较熟练。我写毛笔字的功底,就这儿打下的。当然后来还有一个提高过程,譬如我在安徽工作的叔叔特别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而我的外公又善于写柳体和欧体字。
我认为毛笔字写到一定程度,需要超越技术,而获得一种神秘的“气”。我的好朋友贾平凹先生告诉我,有一次他到新疆的沙漠里去,盛受强烈,回来后书法就有很大提升。
张公者:回到书法家本身。书法创作的载体是汉字,汉字让书法家有展示自己创作的空间,任性发挥,而文学(指书写内容)同样也是书法创作的载体之一。我们不能想象也无法接受,错字满张文辞不通的“书法作品”会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即便是它的“艺术创作不错”,也无法让人容忍。我们总不能去吃一块口感很好却带毒的蛋糕。
余秋雨:对这种事我倒觉得要宽容一点。今天的书法家是多元组合。有的书法家更偏向于艺术形式,偏向于线条的流动状态,更看重水墨线条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样的书法家,对内容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我认为也应该支持。第二种,把练字当作一种人格修练,修练在天天不息的撇捺顿挫之间,他们也未必特别在乎内容。当然也有一种比较古典的书法家非常讲究书写的内容。我认为,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我们有理由更多地关注形式。当然在内容上,也不应该出现错字满篇、文辞不通的情况—除非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