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1914~2004),著名作家、书法家,文化部原副部长,原名周祖式,笔名吴疑、荀寰等。
◆陈邦本
周而复是当代成就卓著的文学家、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和文学作品,珠联璧合,互相辉映。
周而复的书法特点,结构严谨,欹侧面取其姿美,笔法方折纤劲而达清秀;骨力洞达,肌腴筋健,刚劲蕴藉,盛名已久。但他的书法作品不轻易示人,所以在过去较长时间里,一般人知之不多。
上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市政府文艺办公室工作时,亲聆陈毅副总理夸周而复的字“写得好”。1955年9月初,周而复出访印度后,刚回上海,陪陈毅副总理前往天平路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看字画。文管会主任徐森玉和谢稚柳、潘伯鹰等接待,在小会议室长桌上摊开一幅幅唐寅、文徵明、任伯年等人的画,给陈毅同志欣赏,他们边看边议。事前,我遵照周主任的指示,电话中告诉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同志,看完画,再看王羲之、欧阳询等人的字,他们已将一批字卷从库房里搬来,并在另一间屋里备了文房四宝,准备看完字后,请陈毅副总理挥毫。当天陈毅副总理临时有急事,匆忙赶来看画,没有时间再看字了。看完画,徐森玉想邀请陈毅副总理挥毫,刚启口,陈毅同志看了一下表说:“周而复的字比我写得好,请他代劳吧。”周而复急忙说:“陈老总说笑话,陈老总的字豪放雄健,将帅气魄,我怎敢班门弄斧。今天陈老总另有急事,没有时间了,下次来时请陈副总理挥毫吧。”谢稚柳插话说,周主任的书法王体欧风,刚劲秀美,下次同陈副总理一起来的时候,请留下墨宝。
这时,大家站起身,握别了。陈毅同志侧过身对周而复说:“我说你的字写得好,没错吧,专家还看出了道道儿呢。”说得大家都发笑。这是我直接听到陈毅副总理和专家对周而复书法的评价。
周而复曾于1977年将书法作品呈请现代文学巨匠、书法大师郭沫若指教。郭老于当年10月2日回信说:“您的字,写得蛮好,逼近二王。”“二王”为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把我国行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程度,被称之为“书圣”。郭老用“逼近二王”四字评价极高。
周书《琵琶行》誉声海内外
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上,周而复第一次展出书法作品《琵琶行》,全诗616个字,笔法流畅,字势飞动,清秀疏雅,神韵闪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人瞩目,参观者在作品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自此,国内外求书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多年来,人们谈起周而复书《琵琶行》,都认为这件作品展示了他的书法功底之厚实和艺术风貌,而且对作品意境猜度甚多。2001年6月9日,周而复来沪参加沈尹默纪念活动后,住在衡山饭店606室,我向他请教《琵琶行》的感染力的奥秘所在,周而复说“字如其人,自然流露。字不但表现每个人的特性,还能表现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古人说,喜气画兰,怒气画竹。这说明一个画家的喜怒哀乐,往往反映在画面上,书法也是如此。他给我们提供了欣赏书法作品的钥匙。再细察这件书法作品的落款所注创作时间“丙辰六月于京华”,即1976年7月也。
1976年,多事之秋。周而复被监禁七年,虽宣布“解放”,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但没有安排工作,本想修改《上海的早晨》第三、第四部初稿,可是又刮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凡“文革”以来被批判过的事,说个“不”字,就扣上“翻案”、“复辟”,为避免授人以柄,书稿也不便摊开;周总理逝世时,写过一首短诗无处发表,想写歌颂周总理一生的叙事长诗,写了一部分,由于手头史料不全,只得搁笔。此时实在无所事事,而且“门前冷落车马稀”,交往的人也甚少。他举目望长空,背诵童年时熟读的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仿佛身在孤帆,漂荡于月光下茫茫江面,满腔抑郁激涌,感慨万千,能有什么方式留下自己的心迹?他站在窗口写字台前摊开宣纸,凝视许久,铺毡濡墨,聚精会神书写《琵琶行》,连续几个小时,没有休息停顿,一挥而就。作者倾注当时全部情感写好后,趁地震高干可以移地治病之机,打点行装,离开北京,经南京去武汉、广州,住在亲戚家里,修改《上海的早晨》,直至粉碎“四人帮”后返回北京。作品创作时的背景,这会有助于体会领略作品的感染力在于倾透如泣如诉“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神韵。正如《文心雕龙》所云:“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件作品,1988年由许德珩、李可染题签《周而复书琵琶行》,中国画报出版公司出版。赵朴初和启功分别题诗。赵朴初题《周而复书琵琶行》:“欧书端严可南面,气清骨重胎羲献。白公长歌千载传,琵琶实胜长生殿。君以欧书书白诗,开卷乍似移船见。心听莺语与流泉,恍睹轻拢而慢捻。诗乎书乎消息通,今古相看两不厌。”
启功题诗为:“周书下笔开生面,不数江东羲与献。神清骨秀柳当风,实大声洪雷绕殿。初疑笔阵出明贤,吴下华亭非所见。不须扢转腕重回,范我驰驱辔轻捻。拙题五降不容弹,饶舌丰干应取厌。”
两位大师对周而复书法的艺术特点和功力评析,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