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小楷技法(4)

2010-7-9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yac8.com    阅读:43241


第四节 小楷转换法
转换法主要表现在点画交际、转折、连络、相接处,是纽络点画,组成结构的关键之处,转换得好,不但点画交待得清楚,同时可使字形结构惬当熨贴,给人以一各精严浑成,体势茂密的艺术感受。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转换中的几个具体方法。

折以成方,转以成圆,是小楷用的基本大法

小楷体势虽端庄方正,但用笔却有方圆之分,方圆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一是表现在点画起止处,凡钩趯 、撇捺处出现棱角或露锋者,统谓之方,凡藏锋敛锷,灭迹隐端者,统谓之圆。二是表现在转折上,凡转角时出现棱角,如划金剖玉,干净明利者谓之方。同转角时圆转丰美、似纯钢之柔,婉融遒润者谓之圆,方笔雄强,有阳刚之美,圆笔秀媚,具阴柔之美。历代小楷,在用笔上极尽方圆变化之能事,如钟繇的小楷,体裁稍扁,微杂隶意,而用笔却方圆并用。《宣示表》以方为主,《荐季直表》以圆为主,转折时兼用篆法,显得圆劲古淡,颜真卿的小楷,体势尚方,用笔多圆,在转折时亦用转法,虽不外耀棱角,但却筋骨内含,富有秦汉遗意,给人以一种质朴浑厚的古拙之美,王羲之的小楷,则以圆转为主,篆法中含,过笔转折处,丰实遒劲,沉劲入骨,显得精醇粹美,含蓄蕴藉,赵孟頫、杨维桢、黄道周、文征明的小楷,则以方笔为主,点画虽方,而用笔却圆,体势虽方,而用笔极圆,骨力挺劲,如干将莫邪,难于争锋,由是观之,方圆实为用笔之在法。

圆笔起源于篆法,多用中锋,方笔滥觞于隶法,兼用侧锋,小楷用笔,画之中段,虽以篆法为主,但起止、转折、钩趯用侧锋者居多,这亦欲以侧锋取势,为了求得书写起来便捷的缘故。周星莲《临池管见》说:“至侧锋之法,则以侧势以其利导,古人间亦有之。”宋曹《书法约言》亦说:“偶用偏锋亦以取势。”这是因为侧锋用笔要比篆法的逆入平出来得便捷的缘故。古人作小楷,从不排除偏锋,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妍,用笔极圆极活,四面八方,笔意俱到,特别是以方笔为主的小楷,岂能拘拘守定中锋为一定成法。故丰坊《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二,侧锋居一,篆则一毫不可侧也。“可知古人作小楷不废侧锋,兼用侧锋的目的有三:一是取势,二是取妍,三是求变化。中锋与侧锋构成了书法用笔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一阴一阳,一明一晦,从而可以主生神奇般的变化,那么什么是侧锋呢?它和偏锋的区别何在呢?下面我们先来谈谈侧锋的几个特点:

(一)点法起笔是侧锋用笔的一大特点

写横画须直入笔锋,写竖画须横入笔锋,刘熙载《书概》中说:“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即所谓侧也,故侧之法,足统余法。”发笔时以侧取势,点法切入,其书写的速度要比篆法中锋的逆入平出快得多,其主生的变化出要比篆书丰富得多,由于点入的角度、轻重、方向以及发和时停留时间不同,可以产生笔形上的奇妙变化,它不象篆法起和的那样单调,因此历代书家作小楷时,都喜采用此法。

露锋尖笔是侧锋用笔的二大特点,作小楷时发笔尖锋侧入,顺势落笔经上法更为便捷,历观古代名贤墨迹,发笔处多微露锋芒,极有深意,神采焕发,笔势流转,发笔时虽带偏侧之势,但收笔时由偏转中,给人以一种浑厚之感。梁巘《执笔论》中说:“余历观晋右军,唐欧虞,宋苏黄法帖及元明赵董二公真迹,未有不出锋者,特徐浩辈多折笔稍藏锋耳,而亦何尝不贵出锋乎?使字字皆成秃头,笔笔皆似刻成,木强机滞而神不存,又可书之足言。”故发笔时顺势利导,笔锋外出,笔肚着纸,方能指挥如意。

凡钩趯转折处出现棱角是侧锋用笔的三大特点。方笔楷书钩转折处常有棱有外露,能給人以一种峻利明快的艺术感受,这种棱角的形主要是通过侧法来表现的,以写竖钩为例,发笔后即将笔杆微向右上方倾倒,使其笔毫斜铺于纸上,而笔身仍须保持斜挺之状,并运气暗提,着力下行,至出钩前,向下稍用力作快速的一挫(蹲锋)即出现一棱角,再借势 起,力聚锋尖,骨力自然挺劲,由于运笔时,笔毫处于斜铺之状,故用力也不象万毫齐力的中锋那样匀齐,而往往将力偏向于右下方。要使笔毫自如地斜铺,并使笔身微微挺起。这种笔法在实际书写中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有一定的笔力为后盾,故运气暗提四字很重要,若无笔力,一枝笔提不起,则笔毫不是蹲伏于纸上即坐卧于纸上,势必就会形成偏锋,归根结底,就在于一枝笔能否提得起,初学者当面不断的实践中悉心体味,久之自有会悟处。    笔划不同,笔杆倾斜的方向也不同,一般常与行笔的方向相反,如写浮鹅钩时,笔杆可随势渐向左侧微斜,写心钩时,笔杆可随势渐向左上方微斜,写戈钩时笔杆可随势向前方微斜,写横画发笔时,笔杆可微向右下方倾斜,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侧,一起一倒,自然富有变化,刘有定《衍极》注说:“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和初无异也,其所以异者,不过遣笔用锋之异耳-----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方矣。一语道破了侧锋用笔的奥秘。

由上可知,发笔时用点法则方,尖锋侧入则露,钩 处用侧锋则有棱角,而方露、棱角正是方笔的特点,因此所谓侧锋,即是方笔,是隶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侧锋与偏锋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即具有本质上的区差别,侧锋方,偏锋扁,侧锋能由偏转中,侧偏锋却一偏到底,侧锋斜铺时,笔身自能保持挺立之状,一枝笔能提得起,而偏锋露于一面,笔身僵卧于纸上,故方笔有雄强峻利之美,而偏锋浮薄扁平之弊,虽差之毫厘,但却有天壤之别,初学者最要留意。

转折又是方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转法圆润浑劲,折法方劲雄强,不同的用笔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折可用提翻或提顿的方法,以横折为例,运笔右行,至折角时,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锋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迅速于纸面上侧势一翻,使锋面由阴面翻到阳面,翻笔时锋尖于纸上作一暗圈,动作极其爽利快捷轻灵,翻笔实际上就是使横归竖二笔吻合到自然,以不露痕迹为上,提翻后向右下作一斜横落点,点后再迅速朝里挫动一下,调锋后引笔下行,或用提顿,动笔右行,将锋轻提,然后朝右下轻顿,调儿原型再引笔下行。

折法以干净明利为上,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每易形成扛肩,如提翻时支轮船凝滞,水墨渗出画外,每易形成鹤膝,如提得不足,下顿太重,每易形成塌角,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弊病,最要当心。

折法虽是方笔的表现形式,但写小楷时也要注意,不可太显露棱角,宜含蓄涵泳一些。正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作书要泯没棱角,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书写小楷时,只有泯灭那些不必要的棱角,便会产生一种萧散自然之气,就好比良工理材,斤斧无迹那样,无斧凿之痕,乃为高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