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楷的结构
结构,古称结字,又谓之间架结构,是研究点画与点画之间的搭配方法,结构不能脱离文字自身内部结构的规律性,自汉字脱离象形而被抽象的符号所替代后,这种意义就显得更为强烈。结构还必须受到匀称、和谐、协调、重心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楷书,体势端庄,每一笔画的长短、缩伸、开合、大小、疏密、肥瘦、阔窄、高低虽无一定之形态,却有一定之尺度,在形质动荡的动态平衡之中,既要符合汉字结构内部的平衡律,又要修短合度而富有节制,若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所谓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因此,书写楷书能于矩矱森严的法度中相互照应,方能给人以一种遒美雅正的的艺术感受。
研究楷书的结构,必须以用笔为基础,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就是将基本点画中的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组合成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窄,临时适变的空间单位,这个空间单位的血有肉有筋有骨,气脉贯通,神情融洽,从而又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形体,王虚舟《论书剩语》中说:“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以为人。”可见楷书的结构美犹如一个人的形体美,每一字中点画位置安排得是否妥贴恰当犹如一个人的五官肢体是否匀称协调,人体美要讲究姿态,犹如字有奇正的变化,因此研究楷书的结构当参阅人体的基本造型,则自然富有情理,若采用大胆变形,极力夸张的手法,因奇求奇,以谲形狂怪为法,则扮鬼脸,装怪腔,呲牙咧嘴,跛瘾残缺之状粉墨登场,反而强弄出许多丑态来,就会失去书法艺术的造型之美。
我们要研究楷书的结构,就必须懂得对比统一是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楷书的形式美主要通过奇正、疏密、参差、宾主、虚实以及用笔的向背、俯仰、曲直、肥瘦、方圆、藏露等两个对立方面,有机而协调地组成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必须在笔势的管束下进行组合,又必须合乎自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我们下苦功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多临多写,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录取,此最关要。”小楷的结构,既有其共性的普遍规律,亦具有个性的特殊规律,不同的笔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笔形,不同的笔形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但作为楷书,不论何种风格,其在点画位置的搭配上有着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小楷结字的基本方法。
(一) 奇正
小楷的结体,大致可以分为平结,和斜结二大类型,平结法横平竖直,体势端严平和,从汉隶中变化而来,字多古朴,斜结法斜横紧结,体势奇宕险绝,从北碑中取法而得,富有姿态,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的小楷属于平结一路,欧阳询、王献之、赵孟頫的小楷属于斜结一路。
初学小楷,当以平正为尚,所谓平正,是指法度严谨,体势端正之书,其特点是重心经较平稳,体势匀称协调,富有一种理性的节制,唐人写经,赵孟頫的《汲黯传》,文征明等人的小楷,一画有一画之步武,一字有一字之部位,结字匀称,稳惬妥贴,规矩法度,皆极森严,都是我们学习的良好范本。
平正是指其体势而言,横平竖直也是指其势而言,如横画如梯架,竖画如栅栏,平直而无曲致,板滞而不萧散,势必就会破坏字形的形态美,傅山《霜红龛集》说:“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 可见,要做到平正二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人楷法,虽风格迥异,但无不以平正为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正即不法胜之书,是初学书法的基础,学习者只有从这个基础上,才能追求姿态的变化。
书写小楷,一味地追求平正,往往容易为法所缚,法度太严,反而没有什么趣味可言,是不能耐久索玩的。清人馆阁体小楷,规矩法度,非不严谨,只是在用笔上缺少意趣,在结字上缺少姿态,给人以一种沉闷板滞感觉,没有一种风流蕴藉,萧洒自如的态度,正由于它被法度所束缚,被规矩所桎梏,形成一种千字雷同千人一面的局面,在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作者的艺术个性的流露,也没有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馆阁体小楷的遗憾之处。因此,要写好小楷,又必须在平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险绝的姿态,所谓险绝是指其姿韵而言,小楷结构贵于平正之中寓险绝之姿,字形虽奇,但险不至崩,危不至失,乃能于极险绝的姿态是保持重心的平稳,这是一种极为微妙的变化,这些变人必须在平正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点画与偏旁部首在角度和位置上的微小变化而产生的。通过挪移位置和改变角度的变形决不是大幅度的,仍必须以不破坏字形的姿态美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