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小楷技法(12)

2010-7-9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yac8.com    阅读:43241

如以锋端至笔根二分之一处为腰,则腰以下又可分为十分,用笔时稍重用力,七分三折,如人之半蹲,稍一停顿,七分力到水聚,谓之驻,裹锋用笔,力用三分,谓之提,铺毫用笔,九分力满,谓之捺,隔笔取势,空际用笔,谓之过,重按并挫动笔锋,谓之顿,逆势涩进,揉动笔锋,谓之挫,努法用笔谓之抢(垂露于纸上收势谓之直抢,悬针于空中作收势谓之空抢,方笔竖钩,微带侧势,谓之侧抢)撇掠时迅速收锋,空中作回势,谓之掣,钩挑蹲锋,蓄势以待疾趯,谓之 。紧御涩进,仰笔侧进谓之 ,捺后抽锋,空中作反收势,谓之揭,快行谓之趲,以上这些用笔的术语,古人解释亦各不同,词义模糊,初学者不必过于拘泥字眼,只要牢牢地掌握轻重狳 疾四种基本大法,久之自然会迎刃而解,无师自通。

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入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要能真正掌握这种笔法,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悉心体会,不是靠按图索骥所能解决的,笔者亦无法讲得更具体而微,无怪乎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但初学小楷,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作小楷之法,用笔贵于沉静,不徐不疾,沉着从容,如闲庭信步,有悠悠自得之态。纵观古人小楷,无不沉着精到,平和静穆,然后气足神完。小楷用

,最不可忙,所谓忙者,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恣意挥运,草率仓促,所谓“运用迷于笔前,振动惑于手下”虽运用甚速,但古人用笔微妙精到之境具失。汪澐《书法管见》说:“今人有二病,一爱面上光洁,不求沉郁,其失轻滑,一贪急趋势,不求顿挫,春失草率。”这二种弊端,实际上是写小楷最容易犯的毛病,不能速而速,古人谓之狂驰,狂驰则形势不全,民不能有沉静之态。
作小楷之法,用笔贵于圆活,所谓圆者,形方而势圆之谓,活者生动活泼之谓,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能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相传赵孟頫作小楷,运笔如飞,能日书万字,文征明每晨起,必作一通小楷千字文,可见他们写小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是沉着精到,故作小楷,用笔不可太慢,太缓则骨肉凝浊,笔机凝滞,进退生疑,否臧不决,古人之神气全无,这种不当迟而迟的弊病,谓之淹滞,淹滞则骨肉重浊,《汉溪书法通解》谓:“真书过迟,难求生活。”实为心得之言。

总之,作小楷之法,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对体熨贴,态度雍容,气韵自然生动。

就风格而言,作小楷有两大类型,一种是以迟为主的内擫法,一种是以速为主的外拓法,凡质朴古淡之书,节奏宜缓,所谓迟以效古,缓以会心;凡妍美流便之书,韵律当速,所谓疾以出奇,急以取势,钟繇、颜真卿的小楷以迟为主,趙孟頫、文征明的小楷以速为主,无论迟速,都不是一种绝对,静止的固态平衡,而是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动态韵律,必须通灵与沉着并到,静穆与活泼兼顾,方得小楷用笔之妙,正如姚华《与姚鍪书》中所说的:“ 用书初甚速,因速生熟,后力矫之,始渐沉着,然沉着太过,又不免露骨,因悟作书,必迟速互救,且使刚柔相济方可。”实为心得之言。

谈谈小楷的肥瘦、 轻重、曲直、刚柔

毫端之有轻重,犹用笔之有肥瘦,无论肥瘦,都贵于中锋,能运中锋,则虽肥实劲,虽瘦亦腴,钟繇、颜真卿的小楷,用笔丰腴,看似肥而实劲,看似浊而实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温润清雅之气,惟王羲之的小楷粗不为重,细不为轻,肥瘦适中,修短合度,有冲和静逸,萧洒绝尘之态,为世人所重。故小楷用笔,不欲太肥,太肥则质浊,质浊则点画臃肿,龌龊,钝慢而多肉,肥浊而无骨,致有墨猪之诮,也不欲太瘦,太瘦则形枯,形枯则用笔单薄,平扁,干枯而露骨,瘦硬而无肉,致有枯骨之谓。

小楷用笔,无论肥瘦,都应以骨力为尚,未正骨骼,先尚态度,不知中锋,辄讲肥瘠,这是一种舍本图末的方法。唐太宗《指意》中有一段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夫书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和则无态度耳;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毫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所谓心即指笔心,亦犹字之筋骨,副毫之在两旁,亦犹字之肌肤,肉须裹筋,骨须藏肉,用笔方能圆润,能圆润则肥瘦皆宜,骨肉相称。

小楷用笔,贵有轻重曲直的变化,若“上下齐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状如算子,这种没有起伏的用笔,势必就会导致板刻生硬的弊病。包世臣《历下笔谈》中说:凡人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