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珽(1248-1328),元代诗文家、学者、书法家。字廷玉,号湛渊、栖霞山人。钱塘(浙江杭州)人。自幼聪慧过人,雅好诗文,博通经史。与同邑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入元后,授太平路儒学学正,不久摄教授事,后转常州路教授,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又转任淮东盐仓大使、兰溪州判官。晚年归隐西湖栖霞岭下,因有泉白天竺山汇流于其门口,故题居室名为“湛渊”。工诗赋,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语言质朴自然,婉丽恬淡,不事雕琢,格调高雅,深得时人推崇。他的《西湖赋》,洋洋近万言,历述西湖名胜古迹,考据甚详,堪称西湖小志。著有《湛渊集》8卷,今仅存《湛渊遗稿》和《湛渊静语》各1卷。擅长诗文,与周密、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仇远等往来密切。书法造诣亦深,时人称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
白珽行书墨竹诗册,纸本,纵24.7cm,横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墨竹无师承。所师在真竹。墙头风露枝。日夜看烂熟。李侯心独苦。一笔不啻足。清风来不来。叶叶暗相触。想当落笔时。见竹不见墨。寄哉雨江堂。有此筼簹谷。白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