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专题:徐渭书法
明代徐渭47岁书法《自书诗文》册
《自书诗文》册,徐渭书,纸本,楷书1开,草书12开,每开纵27.2厘米,横32.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册是徐渭书录自作跋文及诗文。作者时年47岁。 此书册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楷书跋文一篇《读余生子传》,其二是自书古诗九首,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徐渭书法的多种书体...
徐渭行楷书《录苏轼黠鼠赋》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喜爱苏轼的诗文书画,继承了苏轼的美学思想。 徐渭行楷书《录苏轼黠鼠赋》轴,纸本110.5×3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黠鼠赋》描写一只老鼠困入橐中装死逃...
徐渭行书欣赏《自题画卷诗文》
徐渭行书欣赏《自题画卷诗文》,来源:中国嘉德2021春拍徐渭墨花图卷。徐渭有画必题,所题诗文,大多收录在《徐渭集》中。此《墨花图卷》分题九次。徐渭笔墨有别于世人固化单一认知下的“狂纵”“激烈”风格。 兰梅两种东风促,开向园林真不俗。老夫砚水亦先春,画得兰花又如玉。 墨中游戏老婆禅...
明代徐渭行草书诗词卷
明代徐渭行草书诗词卷,绢本22.5×269厘米。此卷徐渭行草书诗词卷,有王翰《饮马长城窟行》、王维《洛阳女儿行》、沈佺期《古歌》与《古意》、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苏轼《蝶恋花·春景》。其内容与其他版本略有差异,苏轼词仅书下阙。此卷书法以行书为主,间有章草和今草。虽然篇章各异,...
徐渭行草书立轴《应制咏剑》+《应制咏墨》
明代徐渭行草书立轴《应制咏剑》+《应制咏墨》徐渭行草书应制咏剑轴,352x102.6cm,苏州博物馆藏。词曰:欧治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挂向床头,蛟鳞—片生凉。枕边凛雪,匣内飞霜,英雄此际肝肠。问猿公,家山何处,在越溪傍。见说,胡尘前几岁,秋高月黑,时犯边疆。近日称藩,一...
明代徐渭书法扇面对联作品欣赏
明代徐渭书法扇面作品欣赏徐渭行书扇面《录杜甫诗二首》,上海博物馆藏。释文: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隆庆庚午仲夏...
明代徐渭72岁行草书赏析《论书法卷》
明代徐渭72岁行草书赏析《论书法卷》纸本,手卷,纵32.1cm,横736.5cm,99行,1353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书梁武帝、米芾、黄庭坚、苏轼等论书语。“万历壬辰”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徐渭时年72岁。《论书法》精于运笔,线条飘逸,盘纡缭绕,字与字之间紧密相依,提顿...
徐渭传世书画《水墨写生》卷
徐渭传世书画《水墨写生》卷,全卷共五段,前四幅用纸极生,故用笔如扫,迅猛异常,而笔简意赅,磊磊落落有精神跃出。末幅纸较熟,故用笔稍缓,墨渖沉着,月季的浓淡变化,蕉石的勾染对比,都显得深思熟虑而得心应手,是卷中精彩之处。每幅都有潇洒的行书诗题,与画两相映发,将心中的昂藏之气,直抒在...
明代徐文长书法赏析《草书千字文卷》
明代徐文长书法赏析《草书千字文卷》纸本,纵28.7厘米;横336厘米,录《千字文》一文。通篇逸笔草草,笔势收放有度,字态与笔法变化多端,不计工拙,具有书家独有的笔性特征。此卷曾为清内府鉴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钤内府鉴藏诸玺。1922年,逊帝溥仪以“赏溥杰“名义将此卷转出皇宫...
天池山人徐渭草书作品欣赏《李太白诗卷》
天池山人徐渭草书作品欣赏《李太白诗卷》 纸本,30×383cm,王已千旧藏。释文:(寻山僧不遇)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徘徊。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清猿哀。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过汪氏别业二首...
青藤先生真迹 徐渭狂草书法手卷欣赏
青藤先生真迹:徐渭狂草书法手卷欣赏,尺寸:31×755cm。来源: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徐渭印、酬字堂隔水黄胄题:青藤先生真迹无疑。辛酉(1981年)年之春,黄胄题。钤印:黄胄之玺鉴藏印:宗伯学士、董玄宰、瑞图鉴赏、同川范氏二江楼藏书、天宝赐之、玉液山房、宋氏蓉塘审...
徐渭草书书法长卷欣赏《春雨诗帖》
徐渭草书书法长卷欣赏《春雨诗帖》,明代徐青藤草书图片10张。释文:春雨剪雨宵成雪,长堤路滑生愁绝。军中老将各傅书,二十四蹄来蹙鐵。要客行湖一客无,高楼立马问当壚。...
明代徐文长行书欣赏《雨中醉草》
明清书法墨迹丛帖:明徐渭行书欣赏《雨中醉草》,天池山人书法作品图片11张。徐渭书法纯粹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不计工拙,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郁结在扭来扭曲的笔画中了。他自己曾在《题自书一枝堂帖》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