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书法图书
书法空间
敦煌写经
传世字画
书法资料
陆游书法石刻欣赏《钗头凤》附音频解说
陆游书法石刻欣赏《自书钗头凤》附音频解说,现存绍兴沈园。陆游20岁时同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感情深厚。但陆母不喜欢唐琬,逼儿休妻。陆游屈服于礼教,不敢违抗母命,只得与唐琬分离。十年后的一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当时唐已改嫁,陆亦另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就在园中的墙壁上挥笔题写了...
鲜于枢草书欣赏《襄阳歌》+《烟江叠嶂歌》
元代鲜于枢草书欣赏《襄阳歌》+《烟江叠嶂歌》,大德四年华朝日困学代书。李白《襄阳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敦煌文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净佛国品八十一
台湾中央研究院敦煌文献: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淨佛國品八十一 纸本卷轴,规格:520 x 527 cm。...
天香女史黄媛介小楷书法册页
天香女史黄媛介小楷书法册页 黄媛介(约1614~1668)。女,字皆令,自号禾中女史、天香女史,浙江嘉兴人。少年时就通诗文,及长蜚声南北。书法宗钟王,人比其为古代的卫夫人,善小楷,“笔意萧远”,仿黄庭经最精;工诗赋,又善画山水,得吴镇神韵。她与文学家吴伟业、王士祯等亦有交谊,与钱...
李瑞清书法册《玉梅花庵临古》附题跋
李瑞清书法册《玉梅花庵临古》附题跋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
清道人书法字帖《李瑞清魏碑法书》
清道人书法字帖《李瑞清魏碑法书》,尚古山房出版。李瑞清(1867-1920)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临川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胡小石、张大千等艺术家皆出其门下。...
启功小字书法--自作诗《痛心篇》
启功小字书法--自作诗《痛心篇》这是启功先生1971年至1975年写给病危的妻子的诗作,这些诗特别感人,甚至让人不忍心读下去。原作手抄稿小楷尤其精美,可以代表启老小字的水平。《痛心篇》先妻讳宝琛姓章佳氏,长功二岁,年二十三与功结褵,一九七一年重病几殆,一九七四年冬复病,缠绵百日终...
陈洪绶书法字画《明陈章侯画册》
陈洪绶书法字画《明陈章侯画册》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云门僧。浙江诸暨人。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齐白石篆书五言对联两幅书法大图
齐白石篆书五言对联两幅书法大图齐白石篆书对联《群持山作寿,常与鹤同侪》齊白石篆書五言聯:昔者湘兰见,今人南楼逢。...
清代恽寿平书法字画花卉八开
清代恽寿平书法字画花卉八开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惟大,后改名寿平,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号东园客、草衣生,又号白云外史,江苏常州人。生而敏慧,八岁咏诗惊长者,诗格超逸。精行楷书,得褚遂良神髓。中年时获得画坛宗主王时敏指导,得见宋元名迹,画艺趋于成熟,...
唐代楷书高清墨迹《唐人写本大般涅盘经》
唐代楷书高清墨迹《唐人写本大般涅盘经》第三十一卷大般涅盘经(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汉语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盘经》或《大涅盘经》,简称《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大涅盘经讲的是佛陀入灭前后的所发生的事情。...
元代杨维桢行书晚节堂诗页
元代楊維禎書晚節堂詩页,纸本27x57.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宋代“尚意”书风带来行草书再次大发展后,行草书便成为文人书家最擅长的书体,直到今天亦如此。这与行草书最能抒发性情有关。元代水墨文人画勃兴,行草书体与其最为相得益彰,所以元末隐士书家几乎都书画双绝,书皆擅行草。杨维...
清代俞樾行书手稿《伏读》+《承示》
清代俞樾行书手稿《伏读》+《承示》晚清士大夫,初学阁帖,中年之后参以北碑,既增筋骨,又不乏生动。遂成一时之风尚。俞曲园即其一例也。...
敦煌遗书《无量寿经卷上》日本藏
大谷探险队敦煌遗书《无量寿经卷上》纸本墨书,规格:26.3 x 409.7 cm,日本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收藏。...
沈尹默行书作品欣赏《杂诗四首》
沈尹默行书作品欣赏《杂诗四首》,66×30.5cm,癸未岁暮留滞成都,杂题四首,清阁大家正之,丁亥春日,尹默。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