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书法图书
书法空间
敦煌写经
传世字画
书法资料
宋高宗赵构书法欣赏
赵构(1107-1187)宋高宗,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钦宗赵桓弟。15岁封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做了俘虏,北宋灭。其时,康王赵构正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拥兵万人在外。宋旧将臣便拥戴他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
宋徽宗赵佶书法艺术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树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这是宋徽宗(赵佶)写的一首亡国蒙尘词。和南唐李煜一样,这位亡国皇帝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
宋代李建中64岁行书《贵宅帖》
宋代李建中行书《贵宅帖》册页,纵31cm,横27.5cm,9行140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谘”同咨,是公文的一种。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状”,唯学士院用咨报,由当值学士一人押字。《贵宅帖》就是这样一篇咨文。文中主要说了三件事:先说与“东封”有关事宜,“东封”是指大中祥符元年...
印石品质的“六德”是什么?
印石中的 “ 六德 ” 是 “ 细、结、温、润、凝、腻 ” ,是印石材质优良的标准。 “ 细 ” ,是指印石的颗粒细微,内部结构单一,无杂质或少杂质。 “ 结 ” ,是指石的固压结晶情况好,比重比较大,入手有沉甸甸的感觉,不易碎裂。 “ 温 ” ,指印石的手感温...
清代法帖及有影响的17法帖介绍
中国清代的宫廷刻帖和民间刻帖。 宫廷刻帖 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乾隆时所刻。其中有集历代名家书法的丛帖,更多的则是康熙、乾隆个人的专帖,还有大量的是联句诗。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宫廷刻了第1部丛帖,即《...
法帖--中国书法艺术载体
法帖,中国书法艺术载体之一。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大都将文字书写在竹或木制成的薄而细长的片上,称简牍或简书;或者书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帖。在造纸发明以后,凡书写在纸或丝织品上的、篇幅较小的文字均称之为帖。在唐代由于帝王的喜爱,出现勾摹前人墨迹集帖,即《万岁通天帖》。到宋代又出现了汇集...
扇面书法创作注意事项
扇面书法创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尺寸。扇面书法或供人把玩于指掌之间,或悬挂于壁上,或单幅或连缀成册,多要满足于人们近距离欣赏,常见的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数可多可少,可以横写也可竖写。如果尺寸过大,就与它柔美的特征相矛盾,而难于处理。全国第三...
扇面书画艺术的历史演变
扇子从实用工具发展成为艺术品器,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中间有一个工艺之扇的承接。工艺之扇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品格,其艺术性还没有完全独立,主要是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的形式存在。当扇子发展到艺术之扇的时候,已经不再具有实用的因素,扇的审美性便是其全部内容,扇也完全从一种实用符号转...
文人的室名斋号
在中国人的称谓习惯中,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如"少室山房"、"阅微草堂"、"聊斋",已成为胡应麟、纪昀、蒲松龄的固定的别名。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论殷墟卜辞研究,谓:"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就是所...
探索古典书法秘诀
古典书法,很多人尽其一生精力而无所成就,令人叹息。之所以劳而无功,关键在于不知运笔秘诀。自古而来,运笔之法便私下秘传,结果最后近乎失传。 今人学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点画的形态,却不知道点画为什么是这样的形态。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笔造作碑帖字迹的外貌,藏...
郑晓华谈书法的原创性
学书法,最高目标是进入艺术原创———形成充分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体系,自成一家。现在,好多人都在谈原创。我认为,通向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是“不原创”。要原创成功,必须先不原创。“不原创”是对已有艺术经典的敬畏和对已存在艺术规律的潜心研究和领悟,从而达到对艺术本体价值的最高层次体验和对艺...
书法艺术规律探索发现规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艺术和科学也具有共同性,那就是:它们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家和科学家,都要尊重规律,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就书法艺术而言,历史已确凿无误地证明:谁掌握了“客观规律”,“无间心手”了,“忘怀楷则”了,谁就多少在历史上留下...
沙孟海楷书《修能图书馆记》拓本
沙孟海是中国当代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著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沙孟海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卓越...
郑晓华:教育是书法繁荣的根基
——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 问:您怎样看待书法教育在书法史上的意义?郑晓华:人才培养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大到国家兴衰,小到企业发展,概莫能外。中国书法艺术将如何发展,关键看教育。没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发展前景会受限制。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未来书法...
郑晓华现代书法教育访谈录
宋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与开拓,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前不久,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艺术院校能否培养出艺术大师》等系列文章,重新思考了当代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艺术教育观点。针对当代书法的教育问题,首先请谈一谈传统的书法教育和...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