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名家书法
>
苏黄米蔡
苏轼唯一大草作品赏析《梅花诗帖》宋拓本
苏轼唯一大草作品赏析《梅花诗帖》宋拓本,苏东坡初到黄州后,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十日酒后,共6行,28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苏轼唯一留世的大草作品。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书作前两行平稳自如,后几行笔势突变,飞动如脱缰之马,开阖如钱江潮涌。尽管开首两行还是“行意”重于“草意”,但通观全篇,总...
北宋黄庭坚行书作品欣赏《荆州帖》
北宋黄庭坚行书作品欣赏《荆州帖》,亦称《动静帖》、《致公蕴知县宣德执事尺牍》纸本,30.4×43.5cm,凡10行,132字。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三月四日。钤有“缉熙殿宝”、“天历之宝”等印记,后有“臣柯九思进入”的题记,清经安岐收藏,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御刻三希堂石渠宝...
米芾行草书法碑帖《梅惇帖》
米芾行草书法碑帖《梅惇帖》,凡十行,共六十九字。写于元符二年(1099)六月前。存明拓《停云馆帖》。释文:梅惇奉議部授漣水,何處人,非子中甥乎?告詳問以告,中間紛紛,了無事,蓋子中不留,遂皆痿蕤。昭代有此老,不能與人爭。若得(按二字有互換記號)在杞時,又須廝論也,芾頓首。人聞之有...
米芾行书作品欣赏《粮院帖》
米芾行书作品欣赏《粮院帖》,又称《历子帖》,纸本,纵25.6厘米,横3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再启。历子倅车送去,粮院欲推过他人,不任其责。傥粮院知于法无碍,即自勘,使句院自驳,驳处即求直之端也。度此事必辨于上下乃已,幸左右明察,公文非得已也。或携示倅,佳。芾皇恐。...
米芾行书《章侯帖》上海博物馆藏
米芾行书《章侯帖》又名《恶札帖》纸本,米元章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上海博物馆藏。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
北宋米芾书法精品赏析《清和帖》
米芾书法精品赏析《清和帖》,亦称《致窦先生尺牍》。行书八行,纸本信札一则。纵28.3厘米,横38.5厘米。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曾经项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清和帖”是米芾的书法精品之一,写的潇洒超逸,不激不励,用笔比较含蓄,与其它帖比较,...
米芾行书欣赏《秋暑憩多景楼帖》
米芾行书欣赏《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米南宫书于元佑元年(1086年),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
米南宫芾行书墨迹欣赏《烝徒帖》
米南宫芾行书墨迹欣赏《烝徒帖》,纸本,纵29.9厘米,横31.6厘米。米芾书于1104年(崇宁三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
米芾行书作品欣赏《穰侯出关诗帖》
米芾行书作品欣赏《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诗,麻、楮混料纸,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氏三图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蔡泽还来取范睢。恶客只应真可厌,怪他汉相馆丘墟。...
苏轼书法墨迹欣赏《书林逋诗后》
苏轼书法墨迹欣赏《书和靖林处士诗后》,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有现代文人把苏轼称之为诗人、书法家、画家,是皇帝的秘书、是慈善家、是佛教徒,是一个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还是一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大好人。林语堂在其《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又给出了两条苏轼...
米芾草书作品赏析《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米芾草书作品赏析《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又称《中秋诗帖》,纸本,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
米芾大字行书赏析《自叙帖》宋拓本
米芾大字行书赏析《自叙帖》宋拓本,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运笔迅劲,枯润燥湿,错落有致。米芾大字一向流传较少,故此帖尤为珍贵。学者如能潜心揣摩,边临边悟,定能登老米之堂奥。释文: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
米芾行楷书法欣赏《王略破羌帖跋赞》
米芾行楷书法欣赏《王略帖赞》,又称《破羌帖跋赞》,纵22.9厘米,横4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右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书八十一字赞。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澹动彷徉,一噫万古称天章。鸾夸虬举鹄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癸未岁太常...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