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苏黄米蔡
颜柳欧赵
二王书法
明清书家
名家书法
清代陈澧书法作品欣赏
清代陈澧书法作品欣赏陈澧(1810-1882),字兰甫,番禺(今广州)人。道光十四年(1834),陈澧便入读学海堂,成为学海堂第一届的专课肄业生。1840年补授为学海堂学长,其后一直任职。1867年,陈澧受聘担任菊坡精舍的山长。陈澧在菊坡精舍不但出古文经史题进行考课,还升堂讲学。...
米芾书法兰亭序跋二则拓本
米芾书法兰亭序跋二则拓本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黻记 米芾平生真赏 米友仁审定恭题...
清代梁同书楷书《千字文》3种
清代梁同书楷书《千字文》3种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蔡襄楷书刻本《谢赐御书进诗表》
蔡襄楷书刻本《进诗表》,来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宋仁宗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谢赐御书诗表》书法笔笔精到,端正恭敬。蔡襄还将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 ...
明代孔彦缙行书别久帖册页
孔彦缙(1401-1455),字朝绅。孔子的第58世孙。衍圣公孔公鉴之子。明朝曲阜(今山东曲阜)人。袭封衍圣公。精篆书,笔力豪壮,入于能品。顾谨中为赋诗云:"鲁国名公篆法奇,悬针倒薤总相宜。"作有《书史会要》。 孔彦缙行书别久帖册页,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行书《承天帖》
米芾行书《承天帖》释文:承天无可观。虚诲恨参差不相及于山间也。承作新冠甚精,借一阅。前者已送去,别作样造也。换却一盆儿,人人道可惜,不知万事贵适用也。苦热,未得奉谒。宅中凉否?此热甚。芾顿首。道复甲兄。...
赵孟頫行书《便中得书帖》
元 赵孟頫行书《便中得书帖》(疑)释文:便中得书知,文侯胜常为慰承索洛神赋。今以蜀纸写一通寄去,归去来当......自厚不宣。孟頫顿首再拜。...
米芾行书《江宁帖》
米芾行书《江宁帖》,书于崇宁元年(1102)。 倅同官来 江宁少小相识父处 刁幕熟乡人 一戎同官来须少过从 亦是未得报间同出入 游山之人三处是饭主人 贵人出入难不敢牵率 知客位榜甚严此为常 人设耳岂米老有不得 船之理呵呵俟 面千也 芾惶恐再拜(此帖首行应有脱误)...
王羲之行书《误坠地帖》
王羲之行书《误坠地帖》,8行,86字,《二王帖》、《宝晋斋帖》亦收刻。 释文:误坠地,折此人竟不看,讵不贤乎。破甑非不惜,此物既已折,不可复追,无表恨惜之容,秩百数十万,一听伯叔父处分阐,唯敛手而已。南阳乐赍主湘州,参军不得奉携,尊累所得月俸皆封,还家旦夕所资政一两百...
赵孟頫行草书《昨日帖》成交价2128万元
赵孟頫行草书《昨日帖》镜心,水墨纸本,27×30.5cm,2010北京海士德国际拍卖,成交价2128万元。此信札为赵孟頫写给他的同僚蒙古人子方协律的,此帖在明代时,经过朱元璋的御前大臣、明云南王沐英的收藏,并钤有“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一印。 释文:昨日甚望足下过此,而竟不来,何...
祝允明38岁小行书《可竹记冊》
祝允明38岁小行书《可竹记冊》,纸本27.3×22.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作书于1497年,这一时期,祝允明的人生观趋于积极入世,他的书法也偏重于平和的书风,美学上强调华美俊俏。《可竹记册》是一幅学赵的小行书,书写笔势格外清爽流利,无尘埃之气,更无愤懑之态,深得赵孟頫...
赵孟頫行书题跋王羲之丙舍帖
赵孟頫行书题跋王羲之墓田丙舍帖 释文:右军临墓田丙舍帖,笔意遒劲深得元常妙趣。唐人刻之于石,使学者知其源。当时得之真迹,以为明珠连璧也。此本拓手工纸墨佳,墨本中至宝也。子昂。...
米芾行书《具状帖》
米芾行书《具状帖》释文:芾顿首再拜。知府内阁侍郎台坐。比具状计达。久不辱书,岂所怀终未宣彻?临风悢悢!向热,恭惟神明相佑。台候起居万福。芾蒙恩,未即参晤,伏惟珍卫。谨具状,不备。芾顿首再拜。知府内阁侍郎丈台坐。...
王献之行书碑帖欣赏《相迎帖》2种
王献之行书碑帖欣赏《相迎帖》2种释文: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一日临坐,目想胜风。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尽此感深,殆无寘处。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献之白。...
汪由敦小楷《御制拟中秋帖子词元韵》
汪由敦小楷《御制拟中秋帖子词元韵》,来源: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此卷由时任刑部尚书汪由敦钞录九篇和作,可见参与者共九人,依次为:梁诗正、汪由敦、蒋溥、钱陈羣、张若霭、介福、嵇璜、董邦达、德保,皆为乾隆皇帝身边的词臣。诗文内容描写中秋典故或节庆之景,表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