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搜索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书法篆刻
书法字帖
碑帖长卷
名家书法
书法资料
名家手迹
会员专栏
苏黄米蔡
颜柳欧赵
二王书法
明清书家
名家书法
清代伊秉绶书法隶书欣赏
2012/7/5 7:11:17 点击:53721 评论:1
王羲之楷书《乐毅论》旧拓本
晋·王羲之《乐毅论》旧拓本美国安思远藏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宫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宏景讨论内府所藏...
王羲之书法《妹至帖》摹本
王羲之书法《妹至帖》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王羲之一笔书《大道帖》摹本
王羲之《大道帖》,纸本,二行,十字,现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为米芾摹本。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
颜真卿行书信札《乞米帖》拓本
颜真卿行书信札《乞米帖》拓本,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36.5×16.5厘米。凡4行,计44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此本墨迹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于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尝模帖刻石遗于朋友。”米芾《宝章待访录》云:《乞米帖》“真帖楮...
颜真卿书法草书作品《湖州帖》
颜真卿书法草书作品《湖州帖》(宋仿本)纸本,纵27.6厘米,横50.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是帖无书写年月。帖云:“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考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
颜真卿行书作品《让宪部尚书表》残卷
颜真卿行书作品三表帖之《让宪部尚书表》残卷《颜真卿三表帖》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其中《让宪部尚书表》为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时间早于《祭侄文稿》(758年)一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17个月后。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
颜真卿书法行书《送刘太冲叙》
颜真卿书法行书《送刘太冲叙》书于大历七年(772年),拓本。序文。35.6×16.5厘米。凡22行,计159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真迹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系颜真卿送刘太冲西游时所作。刘太冲为颜真卿天宝末年平原旧友,广德元年吏部属吏,宣城陈留人...
颜真卿《竹山潘氏堂联句》唐人临本
颜真卿《竹山潘氏堂联句》唐人临本,墨迹本,书原迹早佚,传世者为唐人临本。绢本,原是屏风,后割为册页,28.2×13.7厘米,计15页,页6行,计298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颜真卿行书《祭伯父文稿》拓本
《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原刻早佚,见宋《甲秀堂帖》本。此稿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
王羲之草书《吾怪帖》拓本
《吾怪帖》又名《参朝帖》,王羲之书。拓本。4行,38字,草书。被米芾、黄伯思、王澍三家辨为伪帖。山谷以为此帖与《初月帖》、《時事帖》、《前從落帖》皆語不類晉人,或是集書。時貴人戲作,行布其间,以待後之别者耳。此帖收刻于《大观帖》、《淳化阁帖》...
王羲之草书欣赏《不审帖》
王羲之草书作品欣赏《不审帖》3行,20字。入刻《淳化阁帖》等。释文:不审比出,日集聚不?一尔缅然。恐东旋未期,诸情罔。...
王羲之草书《谢生帖》2种
此帖重見于《淳化阁帖》卷八,3行,29字,草书,写法基本相同,唯此处首行“山”字下比卷八少一“下”字。《大观帖》亦重见于七、八两卷,而第八卷与前《丘令帖》后《东旋帖》合为一帖(见下图例)。《大观帖》、《宝晋斋法帖》、《澄清堂帖》、《宝晋斋帖》、《玉烟堂帖...
王羲之草书欣赏《想弟帖》四种
王羲之草书欣赏《想弟帖》四种,收刻于《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中。帖文中有二处历来有争议:即第二行的“复期”二字。“复”字有释为“后”、“役”两说;“期”字有释为“斯”者。当作“后期”为是。帖文大意是:料想弟一定会经过彼地,暂且抒怀念之意。如误了如此时机,以后约会恐难...
董其昌书法作品六帧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士等,松江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登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侍读学士等,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朝加太子太保,南明福王时谥文敏,故后世也称他“董宗伯(礼部官员的古称)”、“董文敏”。董其昌天才俊逸,又好禅学,引之入书画理论...
上一页
跳页
下一页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