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书法培训授课讲稿:石鼓文(2)

2011/12/16    作者:李刚田    来源:yac8.com    阅读:14090


石鼓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字的形体基本是方形的。金文一般来说形体略长而变化丰富,秦小篆把字体化为统一的长方形,而石鼓文作为那个时期的篆中之“楷”基本整齐为方形,但这个方形仍是变化中的,不是成为刻板的模式。或有谓之“蜾篆”,吾丘衍《学古编》:“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蜾,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字是也。”方的形体有端庄之意,从书法创作的角度看,方形字体比较来说可变化性大,作为塑造各种风格的原型是较佳的选择。汉代篆书打破了规整化一的长方体秦小篆,使篆书形态变化多端,康有为对这一类体势的篆书给以很高的评价,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蜾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方形的字体使石鼓文结构舒和之中有团聚之感,其审美特点是古典的工稳华丽之美,故康有为评“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石鼓文的第四个特点是字的结构介乎小篆与金文之间,不但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书法范本,而且是研究由金文至小篆文字演进的重要中间环节。其字的结构有的已与秦小篆的写法完全一样,还有些与两周金文一致,更有一些异体的、特殊的写法。对石鼓文文字结构的研究,是一个历来受重视的学术题目,当然这种对古文字的研究不属于书法艺术的范围,但它与书法有密切的联系,有志于书法艺术者,当应对其研究成果有所了解。

二  石鼓文临习
石鼓文是学习篆书入手的较好范本。究其原因,其一,由于石鼓文是金文向小篆过渡中的篆书作品,兼具二者之特征,故从石鼓文入手可以上溯两周金文,下及秦汉篆书。其二,石鼓文是规整的勒石铭功文字,其线条精到,结字工稳,虽说情趣变化不如两周金文,但入手学篆,宜从规矩入手,熟练之后,再博涉广览,求变化出情趣,若入手以颇具个性情趣者为范本,不利于“节度其手”,学成规矩,反倒容易产生习气而难以解脱,从这个角度讲,所谓的石鼓文“不若周钟鼎文宕逸”,反倒更有益于入手初学。其三,石鼓文高格不俗,对提高初学者书法的审美能力,培养气质很有益处。石鼓文与秦石刻小篆,虽说整齐修饰的人为成分明显,但这只是与两周金文相比较而言,由于其创作时代所具的独特的审美氛围,先秦时代醇古的气息远非后世之作可以近攀,又由于是当时文人的精心之作(虽未署名,但观其篆法严谨,当是朝廷文人而非民间工匠所书),自然有一种雅意体现其中,石鼓文既古又雅,既质又妍,这种艺术品味不是李阳冰、徐铉等篆书可比的,故潘迪《石鼓音训》中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人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

学习书法,宜先专精一帖,深入进去,功夫要下够,纯熟于手,会融于心,然后再换帖以求广博。而学精一部帖,首先要把形质写像,然后才谈到求神采趣味,所以形质关必须过,“笨”功夫必须下,其中没有讨巧之处。

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初入手一帖,一定要细心体会观察,力求临像,把自己笔下的习惯性及个人的审美偏向暂时压抑下去,让碑帖的个性去“节度其手”。当然这不是终极的目的,但是只有在学像的基础上才能去发扬个性,进行独立创作,只有熟练地把握了一部帖中字的形质,才能进而求风神,寻变化。所以入手一帖要忠实于其字的结构形态,不可任意收放斜去变化,如结构写不准,也不排除先用摹写的方法以精确体会其点画位置。要善于通过临帖,掌握帖中结字的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石鼓文的篆法结构要注意到两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是石鼓文平正端庄与微妙的错落向背、方圆斜正变化之间的关系,过分执著于前者则板滞无神采,失去前者而追求后者则失去石鼓文古雅的时代气息。要善于分析研究这一对关系在具体每一个字中的表现,石鼓文与秦石刻小篆不同,小篆整齐划一,其形状进入一种模式,石鼓文则除了如小篆的整齐端庄之外,还保存了一定程度的金文中自然变化错落生姿的特点,只不过不像金文无拘无束,而是有所节度的。其二是注意石鼓文气息古雅结构舒和与意态团聚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质与妍的对立统一。仍把石鼓文与《虢季子白盘》、《泰山刻石》前后二者作比较,石鼓文字的结构比二者都放松开来,雍容舒和,无紧束中宫的局促感,石鼓文的结字虽然基本近方形,但不是模式化的,仍具有丰富的变化。在舒和的字势之中线条舒展自如,使转变化,其直线条直而不僵,皆具微妙的曲屈变化;其弧线畅而不滑,动而有节奏感,方中有圆,直中有曲,个中消息,要在临池中细细体会。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