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资料 > 理论知识
+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2010/9/28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书法欣赏    阅读:3132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艺术欣赏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迁想妙得”是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所在,我们称之为“第六感官”,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在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书法家有书法眼,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
  一、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有的也称质感。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大致有以下两种因素构成:
  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划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了草,欹侧,险绝,都能保持在一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感到摇摇欲坠的感觉,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筑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用它铺毫抽锋,皆能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二、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这种解释对我们理解书法节奏感很有帮助,书法的真缔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划各具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讲的是章法的对称、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王羲之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充分显示书法的节奏感,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唐大书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笔划欲如舞蹈,忽轻忽重,忽枯忽润,忽大忽小,急中有缓,动中有静,最富有节奏感。无独有偶,酣醉如泥的怀素和尚,泼墨挥毫,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有的字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好似一曲激昂豪迈的交响乐,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宋朝米芾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这“排、勒、画、描、刷”就是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谓认识节奏感的知音。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书法欣赏 © 2015 苏ICP备09026750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